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研究》2020年总目录(附部分文章链接)

文艺研究 2021-05-22


目录


在《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张旭


正心诚意 墨香馥郁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暨《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韩子勇


温故与开新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文艺理论建设暨《文艺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本刊编辑部




故事如何成为判断

——《降临》与“未来”语言学想象

王峰


转喻上海:后戏剧剧场时代的城市与表演性

蔡潇




“去耕种自己的园地”

——关于回归文学本位和批评传统的思考

张伯伟


陈寅恪、朱自清学术互动论略

——以1936年退稿事件为中心

孙羽津




“党同伐异”:厦门鲁迅与国民革命

邱焕星


《狂人日记》与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

金理


“腊叶”的回眸

——重读鲁迅《朝花夕拾》

刘彬



访谈与对话

文集校笺见笃实,诗画融通出新裁

——吴企明教授访谈录

戴一菲




我们能读到怎样的元代杂剧

——“依相叙事”形态演进路径上的元杂剧考察

徐大军


《牡丹亭》蓝本为《杜丽娘记》补说

周明初


日本乐曲《苏莫者》及其与《苏莫遮》之关系补说

崔静




魏晋尺牍中的“短笺”与“长疏”

祁小春


顺治十年刊《拟山园选集》的篡改与王铎形象的重塑

薛龙春





目录


中国音乐:中和之美与生生之美

曾繁仁


中国传统造物的空间精神

——以建筑及水墨画的天人之感为中心

吴兴明


论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人间性”

寇鹏程




论《四库全书总目》的古文观

郭英德


刘知几骈语观之矛盾探析

于景祥


论《文心雕龙·物色》之内涵及定位

潘华




震惊:西方现代文学审美机制的生成

——以自然主义、现代主义为中心的考察

蒋承勇 曾繁亭


中国文学史的世界文学起源

——基于德国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史书写的系统论考察

范劲




屏幕电影:媒体挪用与新电影形态的生成

杨鹏鑫


后人类的奇观情境与文明的终结幻想

——精神分析结构中的AI电影

张霖源




回顾与批判:20世纪以来西方西藏艺术史的建构

姚霜


西藏阿里卡孜河谷10世纪佛塔供养人题记与壁画研究

——兼论与吐蕃时期卫藏及敦煌早期的关联

王瑞雷


明代伴虎大肚神僧组像考释

——兼论佛教信仰实践中的形象转用与母题演化

孟丽




书评

画与真

——论德里达《绘画中的真理》

魏柯玲






目录


论德里达的“独体”概念

——兼谈他的主体理论

肖锦龙


“il y a”乃亟待救赎的悲剧

——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的批判

刘文瑾


玛纳与被给予性:神话现象学认识论探微

饶静




晚明诗学研究中的“早期启蒙”范式辨正

王逊


论古代小说人物叙述的“文本参与”功能

林莹




中国现代通俗会党小说论

汤哲声


作为方法的“女性小说”

——关于近代中国女性小说研究的反思与进路

马勤勤


中国当代作家年谱编撰的问题与对策

武新军




访谈与对话

史笔诗心见真淳

——么书仪研究员访谈录

张诗洋




游戏+时尚:虚拟时尚何以成立

秦兰珺


影视作品字幕翻译中的译者可见度与社群性

郑熙青




论作为西方文明象征的帕特农神庙形象之建构

韩伟华


波蒂切利与人文顾问:贡布里希对《春》绘制方案的假设

张茜


凡高的第九双鞋

——走出农鞋阐释罗生门的一个尝试

宋聪聪





目录


形式与自由:艺术在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中的位置及意义

石福祁


一种“内在批评”:论本雅明早期艺术批评学说的要旨

姚云帆


从语言再出发:本雅明的先锋文体与历史唯物主义

汪尧翀




法曲胡部合奏与词乐、词体的产生

钱志熙


汉乐府《有所思》的异代新生与蜕变

王胜明 刘瑞芝




整合与分化的多重镜像

——“纪念罗曼·罗兰”与抗战胜利前后的左翼文学

金浪


论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与文学活动

李青果




元曲调牌及宫调标示考索

解玉峰


“戏”与“曲”的演替

——脚色制视阈下中国戏曲表演形态的技艺化进程

许强


文学建制和作为问题的剧场

——从晚清使臣西方观剧笔记的认识框架论戏剧研究的重新语境化

孙柏




明末天主教圣像及其传播与接受

曲艺


郎世宁《海西知时草》考

——兼论中西计时方法在清宫绘画中的表现

赵琰哲


《公审“海王星”号商船水手》本事考

施晔




书评

经典回归的策略与实践

——评《四世同堂》两种回译本的得失

于昊燕





目录


伊格尔顿的神学-文学符号学

耿幼壮


“年代错位”与多重时间性:朗西埃论历史叙事的“诗学程序”

王曦


物自体的诗学能动状态

——日常语言哲学中的“雅各比问题”

林云柯




《孔子诗论》的文本组织、性质及作者探论

张瀚墨


周初文献搜求、整理活动考论

王浩




基于同情的浪漫认同

——论雪莱传记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接受

张静


从《碧丽蒂斯之歌》到《古希腊恋歌》

——论李金发对法国象征主义的一次无意识接受

韩亮


论“五四”作家对霍普特曼《沉钟》的“创造性误读”

——以鲁迅、沉钟社为中心

张勐




访谈与对话

在媒介与艺术的历史中探险

——埃尔塞瑟、齐林斯基同中国学者的对话

埃尔塞瑟 齐林斯基 等




中国早期电影里的“空气”说与“同化”论

李道新


反响、影响与历史回响

——苏联电影《生路》在中国

贾斌武




摄影大众化与影像真实性

——以解放战争中的晋察冀画报社为中心

周邓燕


视觉重构中的个体、家庭与社会秩序

——古元《马锡五同志调解诉讼》的图像逻辑

吴静


古元碾庄实践与延安“民族形式”问题

郝斌




动态

打开图像的多重路径

——“理解图像”学术研讨会综述

葛秀支 刘倩霖





目录


“建构”与“反思”

——谢林和黑格尔艺术哲学的差异

先刚


现代美学的批判之维

——论席勒的审美国家观念

陈剑澜


公共生活中的笑:沙夫茨伯里的幽默论

范昀




“苏辛变体”在12—14世纪初词坛的运行

沈松勤


论近代词学史上的“声调之学”

彭建楠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变迁与认同建构

刘大先


“四大传说”的经典生成

施爱东




文物图像与唐代戏剧研究的理念、材料及方法

——以《唐代郜夫人墓志线刻〈踏摇娘〉演剧图》研究为中心

姚小鸥


“乱弹”释义与清代戏曲“乱弹时代”的再认识

陈志勇


《云门传》:词话到鼓词的过渡形态

吴真




董其昌的1596:《燕吴八景图》与晚明绘画

黄小峰


易代之际的自我书写

——项圣谟《朱色山水自写小像图》的身份建构与内在焦虑

付阳华


翁方纲与清中期艺术史的新面貌

陆蓓容




书评

另类现代主义叙事与艺术史的反向实践

——T. J. 克拉克《告别观念:现代主义历史中的若干片段》辨议

诸葛沂





目录


艺术的审美功能论如何可能?

——门罗·比尔斯利的审美式艺术定义及其相关启示

黄应全


从对象性到被给予性

——马里翁论审美可见者:以绘画为例

陈辉


忠实于事件本身

——保罗·利科的叙述伦理学

刘欣




高允生平与著述考

孙小梅 姚玮


傅尧俞生平与著述考

裴登峰




启蒙即救亡

——“九一八”事变后鲁迅关于抗日问题的社会批判

王彬彬


“幼者本位”“善种学”及其困境

——论“五四”前后鲁迅对父子伦理关系的改造

孙尧天


鲁迅杂文集序跋中的“杂文”形象

李雅娟




访谈与对话

早期中国与神话历史研究

——关于中国文学人类学“四重证据法”的对话

谭佳 韩鼎 李川




意大利文艺复兴对莎士比亚的意义

周施廷


卢卡奇的视野:现代戏剧发展史中的“形式”问题

曹学聪


先锋戏剧与共同体的建构

——生活剧团的艺术实践及其影响

高子文




从“马训班”到“罗训班”:一段三国交织的艺术史(1955—1962)

盛葳


《穷棒子扭转乾坤》: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主体建构

邹建林





目录


从中西文学艺术看人与自然之关系

张隆溪


起源误识与拨正:歌德“世界文学”概念的历史语义

方维规


西方文论的操演性转向

何成洲




生命意识与李白之纵酒及饮酒诗

詹福瑞


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与诗人自我形象的塑造

侯体健


闻香:黄庭坚诗歌的鼻观世界

曹逸梅




通人传统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赵普光




从“后理论”到“后自然”

——通向一种新的电影本体论

吴冠军


此欲望,非彼欲望

——齐泽克的欲望理论及其电影批评反思

陈林侠


批判电视和电影

——理解录像艺术的两种媒介视角及其当下困境

王志亮




石涛的“民国声誉”

——基于全球视野的知识考察

杭春晓


“为艺术战”“形式美”与“意派”

——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三个时刻及其关联

鲁明军




书评

如何超越后殖民理论?

——评小埃·圣胡安的《超越后殖民理论》

赵稀方






目录


触摸的悬置及其图像表征

——以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为例

吴琼


死亡即此时:绘画的瞬间与间距

尉光吉


世界历史范式中的艺术类型

——黑格尔艺术类型的启蒙现代性飞跃与审美现代性困境

张政文 徐贤樑


“辩证意象”:前卫艺术的理想类型

——本雅明后期艺术批评观念探析

常培杰




论《艺文类聚》的赋学辨体批评

韩建立


从“铁雅”到“铁崖”

——杨维桢诗学的自我构建与他人重建

武君




孤愤,还是有所思?

——论汪曾祺从《聊斋志异》翻出的“新义”

翟业军


汪曾祺小说评价中的圣俗问题

——以寺庙空间为切口的考察

褚云侠


中国当代文学如何面对“世界”?

——莫言的中国评价及其理论误区

宋炳辉



访谈与对话

小说·历史·文学翻译

——白亚仁教授访谈录

赵红娟




苦痛隐喻与主体性之重构

——晚近中国电影中的血之叙事

姜宇辉


跨域想象/实践中的“不可靠叙述”与“女性讲史者”

——重读电影《黄金时代》

盖琪




观看的分野

——从郭熙的“三远法”到阿尔贝蒂的“锥体横截面”

郑梓煜 杨小彦


收藏、翻译与艺术趣味:西班牙人阿格特与清代海幢寺外销组画

严旎萍 吴天跃





目录


论中国文艺批评标准的正偏结构

林岗


生产性文学批评的深化:马舍雷的“文学生产理论”

姚文放


文艺批评的意图化存在及其实现

王德胜




民初通俗教育研究会的小说审查

周兴陆


从个人关切到社会关怀

——论吴敬梓的人格升华与创作转向

陈庆


论插图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之建构

毛杰




以媒介变革为契机的“爱欲生产力”的解放

——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动因的再认识

邵燕君


论文学期刊与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

黄发有




戏曲导演制的引进与得失平议

傅谨


删改与重述: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的异文和时代感

谷曙光




徐悲鸿《放下你的鞭子中之王莹女士》再研究

——基于情境实践与图像考古的认识与讨论

曹庆晖


天安门:时间、空间与视像

——以周令钊相关艺术设计作品为中心的讨论

周博




书评

空间、景观与身份认同的非历史化

——评两本城市文学研究著作

张屏瑾




艺术现场

历史意蕴的当代呈现

——关于《新时代的长征路》组画的创作思考

刘翔鹏





目录


论艺术学理论学科与文学、美学学科的关系

杜卫


艺术史及其三种可能

——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一种思考

李洋


艺术研究与跨学科视角

——兼谈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潜能

卢文超




批校本的层次类型及梳理方法刍议

——以清人批校本《文选》为例

江涛


碑刻·写本·印本:填讳义例的源流及文本呈现

侯倩




红、黄、蓝:色彩的“政治学”

——1958年“红色文学史”的编写

洪子诚


“创作劳动”如何可能?

——20世纪50年代工人文艺运动的限度问题

路杨



访谈与对话

从“合法性”论争到“合理性”论证

——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的问题与方法三人谈

李遇春 曹辛华 黄仁生




《英雄儿女》解读:新中国电影英雄形象生产的内在逻辑

朴婕


“政治地拍电影”:20世纪50年代“人民电影”美学阐释

安燕




《沉睡的女仆》与维米尔的“觉醒”

徐紫迪


镜前魅影:德加“女帽商”系列作品的视觉设置

吴忌






目录


福柯还是拉康:一个有关凝视的考察

汤拥华


萨德与康德:谁更激进?

马元龙


丑学的三副面孔及其真容

——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

潘道正




《文心雕龙》文字发展观与美学观探微

党圣元



魏晋“文学自觉”再说

——基于多元化文学场域张力的考察

张廷银


得句:宋代诗学创作论的一种考察

戴路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

——兼论策兰与阿多诺的文案

陶东风


书写“真实内心”的悖论

——重释西方现代小说的兴起

金雯



“春柳社开端”说与中国话剧诞生问题

黄爱华


南欧北梅

——民初京剧红楼戏与戏曲现代化的两种路径

刘汭屿


从昆剧《思凡》到新舞踊剧《思凡》

——梅兰芳访日公演对日本现代戏剧的影响

李莉薇



“石窟研究”美术史方法论提案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巫鸿


从金村出发:告别器物学,走向生命史

徐坚


书评

外部凝视、群体预设与隔绝空间

——评郭安瑞《文化中的政治:戏曲表演与清都社会》

刘芳



艺术现场

乡土艺术的知觉重构:陈安健“后乡土绘画”的视觉认知与图像叙述

支宇


陈安健“后乡土绘画”的摄影中介与语义空间

彭 肜 曹艳晶


《文艺研究》2020年总目录




往期目录

《文艺研究》2019年总目录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中外

文学艺术史论、批评。

欢迎相关学科研究者,

特别是青年学者投稿。








文艺研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